
写这首诗时,居于昆仑山下一个叫:格尔木的地方,在这座城市的上空飘扬着蒙古族人祷求吉祥的经幡和棕黄土地上屹立起的银色铁塔,看到了原始与现代的共融与和谐,因此,在这里让我完全张扬开了,一切都不需要假装,包括所谓的“活着”竟是如此的朴实,不需要任何的修饰
心里沉淀着某种真实,便会顿悟:皮肤被阳光灼伤后的颤悚还有惊喜;读到胡杨亲近湛蓝天空的祥和还有坚强;看到久居北漠的朋友,那样深情的爱着这片贫脊的土地,一辈子不愿离开的痴情
我知道,这首诗真的不是为自己写的
许多个夜里,我仿佛梦到自己又在拨融风雪,用北方的石头敲击着北方汉子的心坎,清脆而深远
醒来后,发现是梦在向西,继续向西
拨给北京某杂志社大编辑的电话通了,“嘟——嘟——”呻吟了好长一段时间,终于电话那头有人应答
“喂!你好!”“您好!”“格尔木,片子和文字已经做完,准备择日寄出
”“哇!格尔木,我去过,那个地方实在太恐怖了
”没等我问,编辑已将曾去往北漠采风所获的感受浓缩成了干疤疤的两个字“恐怖”,一点也不勉强地在传递给我
此刻,像是在午夜,我的眼睛瞅到了窗外悬挂的一只咸鱼,等待风干
随后,伸手去抚摸一下咸鱼的味道,而没有说一声:再见,就把电话丢下了
不知是在为自己的怜而疼痛,还是在为这编辑对待客观事物认识肤浅而悲哀
后来我还是决定将文稿及相关图片寄去
我想:至少告诉这位编辑,生命中其实还有一种颜色,一直在被我们忽视或是误解
我还想告诉他;在这里繁衍着一种真实与宽容,还有我们不曾真的用心去听懂的咒语,浓缩了也只有两个字——美好
我在磨坊里,整日整夜将房里四处堆满祈求赦免的每一只茫然的眼睛——每一粒黑麦,磨成流动的白色浆液
当一个“折”叫醒了古老磨房里每一片砖瓦和沉静时,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发动机,高速旋转的齿轮,一张“现代”的王牌,的确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披上了坚硬的外壳,但同时也让我们由此变得冷漠了,但指与指的隙缝间,是否淌出的仍然是粮食呢?在城市间游荡,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发问和回答,拒绝,逃避,再去发问
站在夜幕里,我渴望看到一粒黑麦——一只凸显的眼睛
越长大就越领会,人生没有几件事犯得着你赔上规则、涵养和格式
人生如月,缺陷时多,圆满时少
圆满是短暂的,缺残是长期的
我们又何须苛求人生如己之所望的那般圆满呢
眉月有眉月的秀美,镰刀正可收获人生,梳子不也可梳理去!残月给人以伤感,却也让你把人生体味得更加深刻
晦朔的淹没,也不必放弃,坚持住这一段艰难的时刻,不也有一弯笑脸的面世
而正因经历了那深沉的黑暗,那弯笑脸才更灿烂美丽
月在阴历十五时圆,虽为自然现象,却也满足着人们渴望团圆的一种心愿
故人们把满月之时称“望”,而人望的正就是月圆
每当这时,团圆者月下摆上果点,感激明月的帮忙;而未能团圆的人,便只有楼头继续守望了
寄心与明月,随郎上关西,这是月给人的抚慰
在盈盈的泪珠中,圆月被折射得更加晶莹璀璨
故“望”之一字,表达了很是丰富的让人联想回味的内涵
团圆者在望日望到了该望的,在一定程度上,也算人生暂时的圆满
有聚就有散,说不定十六十七就得离开
“望”之后称“既望”,是“已经望了”之意,它预示着月圆满之后的开始残缺,人由暂时相聚的又分离
分别是伤痛的,残月便不如新月鲜亮金黄,而是透着凄惨的苍白
下弦月边上朦胧模糊,如被泪水浸泡的消瘦的面容,在夜深人静之时,独自在树梢楼头伤怀
彩云理解残月的心情,也轻易不去打扰,只远远地淡化成一道轻柔的天幕,为月遮挡深夜里的阵阵寒风
那几只诡谲的星眼,也好像是看累了月儿伤心的一幕,打着呵欠,不耐烦的欲昏昏睡去
公鸡睡足后的一声清啼,啼落了月儿脸庞上残留的泪珠,月儿抹了一把憔悴的倦容,扭过头退向了天边------- 人家屋头梧桐叶上的露珠,在鸡声里跌落,发出清脆的响声,将屋子里那如月般憔悴的脸上逗留的泪珠震落,洇染进握在一起的指缝里
包裹已于昨夜装好,可还是又一次被打开,流泪的心在检点着,最终也连自己一并缝入,伴着旅人上路
月色惨白得让行人不敢落足,他觉着每一只脚印都是对“月”烙上一个深深的伤疤
也不敢低头去看,可眼前已是回归时走过的板桥,桥上,还分明看得清归来的足迹,而今晨,同一桥上,却要印上不同走向的脚痕
一次归来,一次别去;一次团圆,一次分离
他知道,一过那板桥,他又会对月的思念揣向天涯
月映人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无论是阴,是缺,都是月真实的人生,而惟有了这种缺憾,月才会一次次努力去圆满自己,去精彩自己
人生又何尝不该如此呢?2005、6、6
59、每个女孩都是一个无泪天使,当天使爱上男孩便有了眼泪,天时落泪坠入凡间,所以每个男孩都不该辜负你的女孩,因为他曾为你放弃了整个天堂
,在生长着青草和有小量沼泽水洼之处,是农民的天然牧场
冬季来临之前的任何一天,山上都回响着咣啷的牛铃声,鞭哨声
群羊出没在树荫凉下,咩咩叫着啃食草茎和树皮